中国是酒的故乡,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翻开《二十五史》有关酒的记载更是无处不在。但同时,数千年来,酒,尤其及其衍生的酒文化,也引起了无数的争议与诟病,那么,千年以来围绕着酒产生了哪些争议与思考?未来的中国白酒文化又将向何处去?
酒的魔力,用李白的诗句来概括再恰当不过了,“三杯痛大道,一斗合自然”,说的直白点就是,三杯酒下肚,就找不着北了,一斗下肚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然,李白找不着北尚能“诗百篇”,但更多酒徒像韩愈《醉赠张秘书》描述的一样,“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虽得一响乐,有如聚飞蚊。”纵酒狂饮,沉溺声色,从饮酒的文化涵义转向了单纯的生理刺激,可恶、可悲。
问题出在哪儿?归根结底在于乙醇的临床作用从不因人类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尤其在蒸馏酒技术盛行后,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为蒸煮、曲酵、馏,酒精的提纯程度大幅度提高,所以,古代蒸馏酒(白酒)酒精度大多在50~70%,几乎所有中国传统名酒以前都是口感刺激、副作用明显的高度酒,饮用后不适甚至失态成了家常便饭,这与传统酒文化中不伤身、不败德的观念格格不入。于是乎,从传说中治水的大禹开始,几乎历朝历代都颁布过有关酒的禁令,人们脑海中酒的形象也不再是“酒酣耳热”的淋漓畅快,而是“酒后误事”的懊恼与悔恨。
中庸之道,绵柔为上
其实,想想也不足为奇,毕竟当时受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所限,人们对酒的第一要求也只能是能入喉甘冽而已,而如今,追求口感与品质,兼顾健康与养生,正在成为评判好酒的重要标准,而绵柔、净爽、副作用低,更成为人们对于新一代白酒产品的最大期望。
当我们放眼今天的中国白酒市场,我们就会发现,过去那种“香气大,入口冲烈、刺激性强”的白酒正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真正在这个时代广受欢迎的名酒,无不是像被誉为“新国酒”的梦之蓝一样,遵从着中庸之道的平和、绵柔主张。将外柔内刚、讲求和谐的中庸之道融入其中,同时把白酒的养生、健康的属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梦之蓝是从技术、文化两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白酒未来发展的方向,真正不负“新国酒”之美誉。
本文标签:白酒的发展
编辑: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