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投资属性”对于投机商来说显然不是好事,但对于企业发展、行业发展却是好事。它起码是一次“拨乱反正”,是让高端白酒回归消费属性的一次自我修正的过程。
2012年八九月份便不断听到经销商对自己库存压力大的抱怨,这类经销商主要为中高端酒和高端酒经销商,而产品主要集中在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国窖1573、汾酒、郎酒等品牌上。而再往前追溯三个月,则是经销商对动销难的抱怨,显然,这是有前后承接关系的“抱怨”:因为动销难,所以库存压力大。
最近笔者走访了一些经销商,这种对库存压力的抱怨有增无减。完全可以理解,期盼半年的中秋旺季对库存的减压效果并不大,于是大家对春节这个更大旺季的期盼之热切就减小了很多,对库存的压力也就愈发“淡定”了。追究一下库存来源,其实主要不外乎两头热,即厂家和经销商都过热,过热就是不理性。厂家的“不理性”好理解,向经销商压货乃营销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经销商敢于“被压”就值得细究了。
为什么经销商敢于“被压”?其实这和白酒的产品特性有关。由于可以随着时间保值增值,尤其是茅台、五粮液习惯性提价强化了这种增值印象,使得一部分白酒产品具备了双重属性,即消费属性和投资属性。所以,虽然高端白酒并不是社会公认的“投资品”,但这种属性仍然具备。和其类似的还有房地产、普洱茶等,这类商品两种属性是此消彼长的,由此带来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当厂家不断提价,同时对渠道不断“控货”的时候,由于库存没有任何“跌价风险”,同时销售前景又颇为看好,这时候消费属性甚至让位于投资属性了。消费属性体现得越少,投资属性就越强,渠道的“非理性”体现得就越厉害,囤货就越疯狂。比如2011年下半年,有许多渠道商开始加入囤货的队伍,“上半年囤货,下半年收钱”就成为了一种非常轻松的赚钱游戏;在2012年春节后,有更多渠道商(包括超市)、社会资本开始疯狂囤货,而危险也在逼近。在这个时候,厂家由于提价和销量增加而使得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然而,白酒终究是喝的东西,不是真正的投资产品,所以最终它还是要回到“消费属性”上来,正如房子终究是用来居住、普洱茶终究是用来喝的一样。所以,当囤货越来越多,每个商家都有很大的库存量时,同时又遭遇消费“寒流”,这个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茅台终究是用来喝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都狂热地相信,像茅台这样的高端酒,价格越高,消费者越追捧,即价格提升时,需求反而会扩大。但事实是,当价格提升过快时,其消费群体和消费量就会缩小。而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更重要的还有政府干预这只手,当茅台真正变成“奢侈品”的时候,反而会遇到“政治危机”。最终是,萎缩的需求遇到了不断提高的供给,于是逆转开始,投资属性越来越让位于消费属性,这就是“去投资属性”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惨烈”的,此后最终尘归尘、土归土,茅台酒最终还是酒桌上的饮品,而不是仓库里的投资品。
去“投资属性”对于投机商来说显然不是好事,但对于企业发展、行业发展却是好事。它起码是一次“拨乱反正”,是让高端白酒回归消费属性的一次自我修正的过程。它让厂家和商家再次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坐等涨价赚钱超额利润的好事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今年高端酒价格下滑其实更多是一种理性回归,是消费属性占位的体现,对此我们该持欢迎态度。一个发高烧的病人应该予以降温处理,否则迟早是要丢掉性命的!
本文标签:白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