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下旬,进口葡萄酒遭遇商务部反倾销调查的传言终于坐实。据多家媒体报道,国家商务部接受中国酒业协会的正式请求,对欧盟进口葡萄酒是否冲击中国市场,欧盟对当地葡萄酒产业是否有补贴等进行调查。“山雨欲来风满楼”,反倾销、反补贴传言早已有之,本文作者曾在6月发文关注过此事。截至发稿前,本刊记者了解到,在消息公布前的8月初,商务部就已派出调查人员奔赴沿海各个进口葡萄酒主销市场进行调查取证工作。
此次“双反”调查会不会改变当前中国市场“国洋之争”的格局?进口葡萄酒会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利是弊?为此,笔者采访了大量的行业人士,了解他们对此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并且就“双反”调查涉及的法律问题咨询了部分国际贸易法专家。
“国洋之争”激化
葡萄酒行业的“国洋之战”持续了好几年,而如今的反倾销行动正是这场“国洋之战”激化的结果。
近年来,进口葡萄酒的迅猛发展使国产葡萄酒备感压力,行业数据显示,自欧盟进口的葡萄酒数量由2008年的35944千升,迅速上升至2011年的169114千升,所占市场份额也由2008年的约4.94%迅速上升至14.32%。2012年第一季度自欧盟进口葡萄酒数量达到41698千升,同比增长23.98%,而在2011年,中国整个进口葡萄酒销售额增长了70%以上,进口量也达到36万千升。反观国产葡萄酒,年度增长幅度几乎一直徘徊在10%左右。2012年第二季度酒类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葡萄酒制造业亏损企业为24个;亏损总额为50562千元,同比增长94.1,国产酒亏损范围增大。(数据来自中经网)可见在国洋竞争中,国产酒处于下风。
过去,国产葡萄酒的铁板市场是80元以下价位段的产品,随着进口葡萄酒行业竞争的激化,进口葡萄酒价格越打越低。在一些KA卖场、酒窖,进口葡萄酒低端产品常常打出80元以下的价格,有的特价产品甚至低于40元。“宏观经济的走弱,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战侵蚀了国产葡萄酒的基本盘,迟早是会引起国产葡萄酒的反击的。”一位进口葡萄酒营销人士分析道。
经济减速与进口葡萄酒大举进入使2012年国产葡萄酒企业普遍面临压力。国产葡萄酒三巨头中,张裕增幅降低,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长城面临重组振荡,丢城失地;王朝业绩中报表不佳。虽说近几年国产葡萄酒企业在高端领域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国产葡萄酒占据的是强大的传统渠道(酒店、大卖场、流通批发),进口葡萄酒领先的则是新兴渠道(专卖店、酒窖、团购、互联网),随着时间推移,这二者的占比在发生改变。
“国产葡萄酒需要争取时间,”青岛葡萄酒协会副秘书长席康认为,“国产葡萄酒在青岛市场下滑很快,被这几年新冒出的一批进口葡萄酒企业抢走了很多市场。但进口葡萄酒尚无领袖品牌,企业规模都不大,大多数年营业额不超过1000万元。这是双方博弈的关键阶段。国产葡萄酒过去行之有效的买断终端的手法已经破局,团购和专卖店的崛起,推动了消费者自带酒水的习惯,餐厅已经买不出销量。这也许是国产葡萄酒企业发起反倾销最后的机会了。”
广东中外名酒专卖行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惠东分析,“前几年,欧洲葡萄酒产能过剩,当地政府出于引导行业发展,给予酒庄补贴并且积极帮助当地企业联络出口事宜。这就是1欧元葡萄酒存在的基础。反过来看,中国政府为了‘稳出口’,也为出口企业提供了免、退税措施。低价格仅仅是一种竞争手段,但不是全部,出口产品本身要有竞争力才能有市场。”
上海罗敏贸易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芝平认为,反倾销、反补贴作为国际贸易战中的常用手段,在短期内能帮助本国企业以及当地品牌有效抵御、抗衡外来产品的市场冲击,但从长远看来意义并不大,毕竟“闭门造车”的市场策略并不能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就中国市场而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消费者对生活品质和食品安全也愈发重视。而国产食品行业内多次爆发的“安全门”事件,从之前的国产毒奶粉到近期的国产葡萄酒农药残留,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安全的信心缺失并不是简单依靠“双反”就能弥补的。
国产葡萄酒企业要从根源进行改善,提升品质。从葡萄园管理、酿造工艺等方方面面向国际品质看齐,让消费者真实感受到其品质的守恒,因为仅仅想依靠贸易政策的保护是很难赢得消费者的。
“双反”有利行业规范化
丝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这次的“双反”事件更像是一出“闹剧”。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内确实有许多不规范的商家在做有损行业前途的买卖,外国酒商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倾销行为,但这在市场大环境下看来毕竟为数甚少,不能以此草草概括整个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现状。他认为,此次“双反”对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反而将是一条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道,这将进一步清理、整顿中国葡萄酒市场。首先,商务部尚未对此正式立案,就算立案也只会查处那些在做低报价、向中国市场倾销劣质低价酒的酒商,对于正规运作的进口酒商影响并不大。其次,国产葡萄酒企业的看法不能代表市场的观点和需求,在自由贸易往来的经济环境下,贸易双方的经济地位平等,对外贸易受市场需求膨胀的影响并非受人为倾销所控制。
此次“双反”也从侧面体现了企业对“补贴”这个词的敏感。进口葡萄酒的农业补贴是欧盟政府对其农业发展的支持,属于政府行为,在中国也有类似补贴存在,只是我国将葡萄酒生产酿造划归于轻工业而非农业,因此补贴无处可寻。而欧盟对葡萄种植的补贴并不是为了降低产品价格,更多是为控制葡萄产量进而提升葡萄酒质量,同时该补贴对任何一个出口国均等,只不过庞大的中国市场所产生的惊人利润让这个词的敏感程度上升,以致招来非议。
该人士同时认为,此次事件影响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对于行业来说,能够用国际贸易的标准规范来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是意识上的进步,但也应是在做好本分的前提下——只有不断给自己“加码”,才能在受到侵犯时给予对手“重击”。
尽管进口葡萄酒的进口量近几年增速惊人,但中国的人均葡萄酒消费水平依旧和国际平均水准相去甚远,对于国产和进口两者而言,都有着彼此所特定的消费需求。这在上海盖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继东看来,相互间共存共荣的局面,是市场繁荣和引导良性葡萄酒消费的硬指标。同时现阶段欧盟经济处于相对低迷的时期,而上升期的中国市场虽说对欧盟酒商而言是借势保本的契机,但相应地对中国宏观经济也有一定的拉升,如果现在我国商务部对欧盟酒商展开反倾销调查继而采取行动,无论在时机的选择还是国际贸易的大环境来看都不是适当的举措。
上海朗克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林认为此次事件主要还是一些国内企业行为,牵扯到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中国葡萄酒市场现阶段主要由几家大型国产葡萄酒厂商分割,如果反倾销诉讼成功,会进一步加强这些企业对市场的垄断,这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价格体系的建立,都有不利的影响。进口酒是否对中国葡萄酒市场造成恶性冲击还不可见,但进口葡萄酒从品质和文化传播推广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份额被进口酒逐年割据,这是十分正常的市场竞争关系。另外从就业形势来看,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进口葡萄酒企业有两万多家,不算传统经销商渠道的就业人员,保守估计就有十万以上,如果“双反”影响严重的话,可能会动摇一个行业的就业局势甚至行业关联产业。
出台背景
反倾销调查最终能否落实?“双反”调查会不会对进口葡萄酒造成严重后果?这是进口商、经销商关心的重点,为此笔者进行了多路调查。
是否落实取决中欧政经关系
广东中外名酒连锁专卖行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惠东表示,反倾销调查能否落实,取决于中欧之间的政治关系。目前双方经济都处于比较艰难的时刻,贸易战开打可能性不大。“反倾销要收集到足够的证据,需要时间。”王惠东强调。
上海齐元实业长期从事进出口业务,总经理毛理达对关税政策比较了解。“现在上海海关,欧盟葡萄酒不得低于1.4欧元以下的价格报关,海关核价系统越来越严格。据了解,在全国二、三线城市海关也逐步收紧政策。此举对国产葡萄酒产业是有着明显的保护倾向。”毛理达如是说。
福建酩汇酒业总经理郑源表示,“个人认为此次反倾销调查有六到七成可能落实。现在中国与欧盟贸易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中国盈余变成逐步平衡,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欧盟的增幅下跌很快。接下来,十月开始,海关或将会增加一些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酒的增速,也可能会提高对进口酒的估价标准。最终反倾销行动到哪一步,要看中欧之间的综合贸易平衡情况。最坏的结果是对认定倾销的葡萄酒增加关税。”他坦言,此举也是对行业的一场洗牌,熬过来的企业将是明天的主流。
“一个企业常常处于四个状态:舒适、学习、困难、崩溃。国产葡萄酒企业不应躺在关税壁垒后长期处于舒适期,更多的应该处于学习状态和困难状态。”杭州玖慧企业管理公司首席咨询顾问郭福生如此解读反倾销对国产葡萄酒企业的影响。
法国JP莫意克集团(柏图斯酒庄控股公司)中国区代表张言志,曾担任过国内某葡萄酒生产企业的酿酒师。他认为,反倾销目前对行业影响不明朗,因为整个行情都比较低迷。关键要看反侵销是否能执行下去。“欧盟葡萄酒进口额本来不大,一年才7-8亿欧元,不值得政府出面打贸易战。”针对有人认为反倾销落实后,欧洲葡萄酒厂或酒庄会增加在中国直接投资,建立酒庄以规避贸易壁垒的说法。张言志表示,以他的理解,法国酒庄一般不会直接投资。“轩尼诗、保乐力加在中国直接建立酒庄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市场已经待了十五年以上,直接投资很正常,符合跨国公司的一贯政策。罗斯柴尔德拉菲集团在华建立酒庄是个特例。其他著名酒庄效仿的可能性不大。他们主要还是要在中国销售自己酒庄生产的葡萄酒。”
欧盟酒低端冲击减弱,非欧盟酒或将受益
浙江商源国际酒业总经理宋恩庆分析,“反倾销是由天津王朝提议,由中国酒业协会递交给商务部的。王朝认为,0.8欧元、1欧元的葡萄酒涉嫌低价倾销。因为中国人工成本低于欧盟,但王朝每生产一瓶酒直接成本为8-12元人民币。因此,反倾销主要针对的是低价欧盟葡萄酒,意在反农业补贴。”宋恩庆表示,反倾销政策对商源没有影响,因为商源经营的是法国、德国、智利等国的中高端葡萄酒。
一位行业观察者表示,新西兰、智利等新世界国家已经或即将享受零关税,如果商务部对欧盟酒的反侵销调查坐实,此举将使这些国家的酒成为最大的获益者。对于经销商而言,反倾销调查使得酒商让产品线丰富的理由更加充分,酒商补充新世界产酒国产品成为一个迫切行为,进口葡萄酒消费可能会更加平衡。
国产酒产业政策值得反思
广东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彭洪认为,中国的葡萄酒归入轻工业,国家没有补贴,而国外把葡萄酒酿造归属于农业,政府对葡萄种植者给予补贴或免税优惠。多年以来,中国一些专家教授呼吁把葡萄酒划入农业,但是由于部门利益,此事一直没有落实。希望反倾销调查有助于社会各界认识到国洋之间的体制差距。
毛理达表示,中国葡萄酒行业因为受土地产权限制,束缚了投资者长期投入的能力。“种植葡萄,产出好葡萄酒,是回报周期很长的事情,不仅需要投资者端正心态,更重要的是需要相关部门对国产葡萄酒企业的支持理解,特别是一些一心一意做好酒的民营企业。山西怡园酒庄庄主陈芳曾在微博上透露,自己一笔5000万的贷款批不下来。象怡园这种优秀的葡萄酒企业尚且贷不了款,其他的企业生存状况可想而知了。”毛理达强调。
关于本次的“双反”调查,我们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咨询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公法专家、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理事黄志雄教授的意见。
黄志雄教授告诉笔者,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会涉及很复杂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如果没有真实详细的数据作支撑,很难下准确的判断。可以确定的是,从法律方面来看,国际贸易法(WTO法)上对农产品补贴(如葡萄酒)的规制相比工业制成品补贴(如汽车)的规制要宽松得多。以出口补贴为例,制成品的补贴属于禁止性补贴,一旦存在肯定就是违法了,而农产品出口补贴则只是在达到一个较高的门槛才会被认定违法,要认定其他国内补贴和支持措施违法的门槛就更高了。
也就是说,对于农产品的“双反”调查不容易成功,同时还必须注意的是,在“双反”调查中,发起调查的国家在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及其幅度等问题的认定上有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在近些年,这两种贸易救济措施也的确存在不同程度被滥用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情况。美国、欧盟,印度、中国等近年都有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被投 诉到WTO并最终被认定某些程序和实体标准违反了WTO法的案例。所以,“双反”调查是一种可行但不容易成功的方法。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笼统地评价此次“双反”调查是不严谨的,黄志雄教授向笔者解释道,只能原则性地说,如果欧盟葡萄酒确实存在低价倾销和受到不合法的补贴,诉诸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当然是我国政府和产业正当的贸易救济手段之一;而且,滥用贸易救济手段最早主要是美欧发达国家引发的,中国长期以来是西方国家贸易救济手段的受害者;从现实贸易政治的角度来说,我国在必要和适度的范围内对欧美进口产品采取“双反”措施,对于西方国家滥用贸易救济有一定的制衡作用,但这应该强调的是,这一作用不应被夸大;总体上,我国是自由贸易的受益方,也应当继续推动和践行贸易自由化。
但是不论结果怎样,本次的“双反”调查都将对中国的葡萄酒行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都是保护国内产业较为有效的手段,仅仅是“双反”调查的发起本身,就有可能对国外出口商的市场信心产生动摇;如果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决定对进口葡萄酒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可能会对市场和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黄志雄教授用自己多年的WTO法研究心得告诉笔者,总的说来,这次的“双反”调查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国内葡萄酒市场会带来改变的信息,但是国内的葡萄酒生产商仍不应该过分乐观,或者完全指望用政府手段驱逐进口葡萄酒,帮自己杀出包围,而应该努力做大做强自己,这才是赢得竞争的不二法宝。
本文标签:欧盟葡萄酒双反
编辑: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