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对于进口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拐点”也好、“调整期”也罢,总之,进口酒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与同期相比,进口酒生意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繁荣,成长型代理商不仅面临产品销路问题,更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制度,这让进口酒成本不断增加,不少新晋小型代理商陷入“两头难”的窘境,
与成长型经销商的郁闷不同,已成熟的进口酒代理商则呈现出一种火热的态势。比如ASC、建发、富隆等。ASC的产品仍然是高端的代名词,在成熟市场的餐饮场所大行其道;建发从去年开始构建自己的玛茜专卖店,继续推动自己的全产业链模式;富隆的加盟商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两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进口酒的“马太效应”逐渐凸显。“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放在、如今的进口酒上,同样适用。而它们的分水岭就在于品牌!
一直以来,进口量的急剧增加,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进口酒的实际消费能力一。数据显示,最近6年,进口酒保持了平均超过50%的增长速度,而消费增长则只有10%。在这种情况下,进口酒产品要么被压在了分销商的渠道中,要么被压在运营商的仓库中,这也是2012年进口酒增长放缓的最重要原因,进口酒进入到了买方市场这一发展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判断进口酒的唯一标准就是品牌!是否具有品牌影响力,是他们评判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使得已经奠定了品牌基础的酒商,不愁产品销路;而没有形成品牌优势的成长型酒商,则少人问津。消费者开始选择大品牌来保证自己的权益,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想在进口酒领域挣快钱越发困难,长线投资谋划品牌战略的企业开始逐渐获益,但是关于进口酒品牌打造,很多酒商并不清楚其中的细节:
首先就是关于美誉度的问题。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通过拓展美誉度,再解决产量问题(不是扩大产量,而是产品线的延伸),来延伸产品线,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主打一个品牌,再在品牌里细分不同价位的产品,将其附属在大品牌的美誉度下销售;另一种方式则是走“宝洁式”的路线,即一个系统下分不同品牌运作,正如飘柔、海飞丝、沙宣等品牌都属于宝洁公司一样。
关于品牌的翻译和命名,对于进口酒来说是不能忽视的细节。有人喜欢音译过来的酒名,因为洋气;有人则喜欢本土化一点的翻译,因为贴近。到底如何是好?消费者的选择才是答案。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通过具象事物凸显品牌价值,比如“白马”,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匹奔驰而来鬃毛竖立的白马,从而给品牌加分
最后就是品牌推广方式的差异化在法国,葡萄酒品牌推广的方式主要是品酒会、餐厅推广会,或邀请记者到实地生活和考察,又或与一些电影节合作作为其指定用酒等。然而在中国,仅依靠这些显然是不行的。葡萄酒品牌推广在中国的方式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找经销商,通过行业杂志、网站广告招商;对经销商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设立路牌广告,或者举行赞助活动而品酒会这一模式,也多是新酒上市或者国外生产商在被动配合而已,这就是中外在葡萄酒品牌推广上的差异。只有掌握了这种品牌推广理念和方法,才可以实现品牌利益最大化。
本文标签:进口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