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让我们想起“绵柔”的,皆因以“绵柔”品质闻名全国的洋河酒。
她低而不淡,高而不烈;她绵长尾净,丰满协调;她增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绵柔是一种口感,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处事风格。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绵柔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讲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坦然的处世态度,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凡成大事者,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绵柔是他们贯穿生命始终的主题。奔腾不息的河流,虽有汹涌的外表,但却没有深度,没有内涵;静静的潭水,虽看似柔弱,但却深不可测。
洋河的美人泉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绵柔文化
我们的故事从项羽说起!
在历史上,项羽不仅威武勇猛,叱咤风云,更触动人心的是他那绵柔的一面。
霸王别姬是项羽的一个经典故事,在最后一战中,项羽心知已没有回转的余地了,他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便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罢,便泪流满面。
在游览江苏宿迁的项王故里时,品味产自当地的老名酒洋河酒,听着霸王别姬的故事,让人不自觉地把项羽的性情与洋河酒的“绵柔”联想到一起。从他为虞姬而流泪,不难看出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骨子里透着柔情,心中一片绵柔。
中国历史上不乏项羽这样的英雄,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和秦始皇相比,他不折腾;和汉高祖相比,他不流氓;和唐太宗相比,他爱他的手足;和宋太祖相比,他统一了中国;和明太祖相比,他不杀功臣;他兴建太学,和史上绝大部分皇帝相比,他更尊重文化和教育。他生性绵柔,却意志刚毅,是史上唯一拥有开国皇帝和中兴君主两项头衔的人。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
汉语里有个词叫做“铁骨柔肠”,是说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也有温存柔情的一面。这种绵柔的情怀也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哲学和文化,它一直深藏在中国人的心中。比如,曾经影响到很多人的武侠小说中,侠义气概的男人往往都有一颗绵柔的心,他们有时锋利如剑,有时柔情似水。
人们从骨子里喜欢这份“绵柔”,也正是这种藏于人心的绵柔,包罗万象,塑造和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像儒家就以一种绵柔敦厚、外柔内刚的风格为千百年来的人提供一种信仰;道家亦如此,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
在道家典籍的描述中,这种绵柔并不等同于柔弱,反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比如,绵绵的水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可以冲破一切比它坚强的东西,所以老子认为水是“上善”,即最大的善,最接近道,所以人们要模仿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在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影响下,自古就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绵柔,可不仅仅简单似儿女情长、怜香惜玉,在历史长河中还演变成了一种处世智慧与哲学。它讲究平心静气,内敛包容,不露锋芒,厚积薄发,遇事时则刚柔相济将尖锐化解于无形。
佛教的“调柔”
佛教中“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正是阐述了“柔”与“刚”的辩证关系。第一个“柔”,是“绵柔”,第二个“柔”,是“柔弱”,也就是说绵柔不等于柔弱。第一个“刚”,是强大,“至刚”是最大的力量,第二个“刚”,是锋芒毕露,甚至咄咄逼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刚猛有力到了最高境界,恰恰是不会锋芒毕露的。
佛家思想强调“心之柔”,若无调柔心,必生慢心,必定转退乃至诽谤佛法。其次,心性调柔者,若是福德资粮足够,可以得遇真善知识。若无调柔心,对面闯过也不识,乃至诽谤善知识。复次,心性调柔者,若修净土,寿终之时比起刚强之人来说,极易妄生成功。再次,心性调柔者,易对佛法僧产生恭敬心,信根逐渐坚固,福德日渐深广,必将早日得证真心。此种深意在于,以温顺的态度对待弘教的对象,忍受批判与中伤。柔和是谓态度优雅温和。对事物顺从不背称为柔,不离不隔、安安稳稳称为和。忍辱是谓忍受种种的侮辱、迫害。
绵柔也是一门处事艺术
在自然界,鲨鱼是世界上最灵活的大型动物,然而它,全身只有软骨,没有一块坚硬的骨头,甚至可以头尾相接弯成一团。它拥有超强的适应性,在地球上已生存超过了一万五千年。不论生存环境如何,鲨鱼总是能够很快地适应下来。
人们想象不到,凶猛的鲨鱼,其实赖以生存的是它独到的绵柔之骨,就像太极拳虽然绵柔,却能无敌于天下。
中国道家的鼻祖老子,最早在《道德经》中就提出过:烈风可以吹断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却奈何不了一根细细的小草;铁锤可以砸碎硬硬的石块,但锤不坏软软的棉被。
在老子看来,这绵柔中蕴含柔韧精神。他屡屡宣扬“守弱日强”、“柔之胜刚”的思想,主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受到来自老子哲学的思维导航,“含而不露”、“绵里藏针”、“百炼钢不敌绕指柔”成为人格诉求和处世信条。
这种对绵柔的崇尚,不仅仅聚焦在先秦诸子时代,在华夏历史上绵柔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承了几千年,温和恭谦、文质彬彬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已放大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倘若不是蔺相如顾全大局,以绵柔的方式而非针锋相对来化解,就不会有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名,也就不会有将相和,赵国也不会得到平安。
虽然不是圣贤,但一生都努力向圣贤靠近的曾国藩,为人处世也是尽显绵柔之道。他在写给家人的书信中,点明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主张凡事应事先考虑清楚,需静下心来,动心忍性,静心方为上,指导做人应在沉默中爆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凡的书信背后,可以了解到一位历史人物处世的智慧,感受到绵柔文化的穿透力。
中国文化中的绵柔性格,虽然没有咄咄逼人的凌厉之势,却又决不因此而失其庄严。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力量。绵柔的处世哲学早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悠远久长似一坛老酒。
本文标签:洋河
编辑:阿喃